看过昨天的微信后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国际部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留学生”Oscar。目前就读于香港某IB国际学校的Oscar将在国际部一直读到七月,这给了他更多与中国学生、与中国国际课程接触的机会。那他在香港的国际课程是怎么上的?他觉得国际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小编与Oscar进行了交流。
Oscar眼中的IB--提供众多的个性化课程 老师非常重要
香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回归后也保留了很多国际化的元素在里面。而相应的其国际课程开设情况也更接近西方国家。以Oscar所在的IB学校为例,一个年级大概会有130人上下,班额也在20-25人之间,大多数都是国外学生,也有少部分中国学生。
而在Oscar眼中,IB的特点还是非常明显的。“IB的课程是有六大固定板块的,但我们每学期会从至少15门具体的课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个性化选择,而且像音乐、艺术等必修课是请大学教授上的,这样上下来的话在发展上会相对更均衡一点。而且由于课程难度比较大,所以学校设施设备就需要配套才行。比如化学实验室的话我们的水准甚至是高于很多大学的,当然学校为此所开出的花销就更大一些。”
在Oscar看来,想要教好IB,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学校的授课老师至少有一半是外教。这些外教需要满足二个标准,一是有IB授课执照,二是IB教学经验在五年以上。我们的课很多,所有课程需要在母语(全英文)的学习上融会贯通。我不会中文,但学校有足够多的外教,而且香港的老师很多也是英语母语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能满足我所学IB的要求。
Oscar眼中的融合式课程--趣味性与压力同在
到国际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Oscar也逐渐适应了这边的教学模式。“其实适应起来还是比较快的。一个是作息时间跟香港差不多,都是早上六七点起床,不会觉得起床很困难;再一个我因为中文不好,所以跟着上的大多都是英文和外教课,剩下的时间会用来完成两边的作业和自学,这样也不会打乱自己的学习节奏。”
而在Oscar的眼里,七中国际部的课程跟他在香港上的IB课程有什么区别呢?“区别还是有的。比如在香港的话我们只有一门科学Science课,而这边的话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分开上的。我听说这边的孩子从小都是这么上的,那高中继续保持这种上法其实也挺适合他们的。再就是在香港的话我们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会更高,这边的话高一感觉还是老师来主讲,高二稍微好点。可能是学生还没适应的缘故吧,但我觉得学生的主动性后期还是要再提高一些。”
区别之外,Oscar觉得更多的还是相似。“除了作息时间之外,我觉得最大的相似点就是作业。我对这个的感受还是蛮深的,因为我要完成两边的作业嘛。现在我一边在跟着七中的课程上,一边还要完成香港老师发过来的作业,经常也和老师在线上交流,两边的课程进度都还是能保证的,而且我发现很多主修课程的内容还能够对接得上。此外,我觉得七中国际部这边的老师在作业上也很注重引发学生思考这个环节,在香港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但挺让我意外的是这边的作业在难度上比香港还要高一些,搞得我现在完成这边的作业反而要多花点时间了。”Oscar笑着表示。而第二个相似点就是外教。“我知道成都位于中国的西南,相对来说不如北京上海那么发达。但七中国际部的外教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很高。我个人还蛮喜欢教物理的Ben,上课经常带些小玩意儿来当道具,自行车胎啊卷纸什么的都有,而且上一节课他还把自己刚买的抱枕带来给我们展示。我觉得这种课堂形式就很活泼,师生间的距离会更近一些。”
编者语:从Oscar这样一个学生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种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适合的人群。课程体系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被“定型”的东西,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孩子的情况。而反过来,孩子的情况才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课程体系。国情在进步,孩子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而相对应的,课程也应该跟着进步与改革才行。所以这才是七中国高教学团队一直做融合课程,搞自主课程研发的源源动力。
欢迎各位家长加入七中国高2016级备考群